吴三桂曾是明朝的忠臣,手握重兵,镇守山海关;
他也曾引清兵入关,背负千古骂名;
更在晚年,举兵反清,试图推翻他亲手扶植的大清王朝。
然而壮志未酬,他最终病死于衡阳,留下无数遗憾和叹息。
为什么一个手握雄兵、声势浩大的枭雄,会在反清的洪流中半途而废,错失推翻清朝的良机?
吴三桂生于1612年,出身将门,父亲吴襄是明朝边军将领。
他自幼习武,骁勇善战,年纪轻轻就崭露头角。
崇祯年间他驻守山海关,成为明朝抵御后金(后来的清朝)的重要屏障。
但是后来明朝江山摇摇欲坠,李自成的大顺军攻破北京,崇祯帝自缢煤山,天下大乱。
展开剩余86%吴三桂手握重兵,驻守山海关,本是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。
李自成试图招降他,清军摄政王多尔衮也抛出橄榄枝。
据说李自成的部下掳走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,激怒了他。
愤怒之下,吴三桂选择了与清军合作,打开山海关,引清兵入关,也让吴三桂背上了“汉奸”的骂名。
他或许觉得自己别无选择,明朝已亡,李自成看似势大,却军纪涣散,难成大器。
清军兵锋正盛,许诺高官厚禄。
吴三桂选了清军,换来了云南的封王之位,成了平西王,坐拥西南一隅,权势滔天。
时间快进到1673年,吴三桂已经61岁,封藩云南,坐拥富庶之地,手握精兵十余万。
表面上,他是清廷的忠臣,实际上,他早有异心。
清朝初年,康熙皇帝年幼,鳌拜等权臣把持朝政,吴三桂这样的藩王势力庞大,尾大不掉。
康熙亲政后,决心削藩,打破这种威胁中央的局面。
他下令撤藩,要求吴三桂、耿精忠、尚可喜三位藩王交出兵权,迁往内地。
吴三桂在云南经营多年,早已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地盘,兵强马壮,粮草充足,凭什么拱手让人?
更何况,他对清廷的忠诚,本就是权宜之计。
多年的屈辱、骂名,还有对明朝的愧疚,或许都在他心中翻腾。
1673年吴三桂在云南起兵,杀清廷派来的官员,公开打出“反清复明”的旗号,号称“周王”,拉开了“三藩之乱”的序幕。
吴三桂不仅联合了耿精忠、尚可喜等藩王,还联络了各地反清势力,甚至台湾的郑经也响应他的号召。
一时间,南方半壁江山风起云涌,湖南、四川、贵州、广西等地纷纷响应,吴三桂的军队势如破竹,迅速攻占了湖南、四川等地,兵锋直指长江。
清廷猝不及防,康熙皇帝甚至考虑过迁都避祸。
可以说,此时的吴三桂,站在了推翻清朝的绝佳时机。
1674年到1676年,是吴三桂反清事业的巅峰。
他的军队攻势凌厉,湖南的长沙、岳州等地相继落入他手,四川也基本被他控制。
他的部队纪律严明,战斗力强,地方豪强和反清义士纷纷来投,声势如日中天。
清军在南方节节败退,康熙焦头烂额,朝野震动。
如果吴三桂趁势北上,渡过长江,直逼中原,或许清朝真的会岌岌可危。
可是历史没有如果。
就在这关键时刻,吴三桂却停下了脚步。
他没有挥师北上,而是选择在湖南称帝,建立“大周”政权,自封为皇帝,定都衡阳。
他的旗号是“反清复明”,打着恢复明朝的口号,却自己当了皇帝,这让那些忠于明室的义士感到失望。
郑经的台湾政权就因此与他疏远,合作破裂,地方豪强也开始观望,不再全力支持。
称帝需要耗费大量精力整顿内政,修建宫殿、分封官爵、制定礼仪,这些都分散了吴三桂的军事力量。
他在湖南停滞不前,给了清廷宝贵的喘息机会。
康熙迅速调整策略,派重兵南下,稳住北方局势,同时分化瓦解吴三桂的盟友。
耿精忠、尚可喜先后投降清廷,吴三桂的联盟土崩瓦解。
更致命的是,吴三桂的健康状况恶化。
1678年66岁的他病重,身体每况愈下。
反清的雄心还在,但他的身体已经撑不住了。
同年10月,吴三桂在衡阳病逝。
吴三桂死后,他的孙子吴世璠继承了“大周”政权,但已无力回天。
清军趁势反攻,1681年三藩之乱彻底平定,吴三桂的梦想,化作了一场悲剧的泡影。
参考资料:
李侃、李学勤主编:《中国历史大辞典·清史卷》,上海辞书出版社,2000年。
赵尔巽等编:《清史稿》,中华书局影印本,第284卷《吴三桂传》。
参考资料:
李侃、李学勤主编:《中国历史大辞典·清史卷》,上海辞书出版社,2000年。
赵尔巽等编:《清史稿》,中华书局影印本,第284卷《吴三桂传》。
发布于:河南省蚂蚁配资-炒股杠杆实盘-中国股市杠杆-配资炒股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